品味疆南

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。

刀郎文化

带你了解“刀郎文化”

13世纪,蒙古人兴起于漠北高原,他们征服了亚洲和东欧,建立了蒙古帝国。天山以南及中亚广大地区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,察合台死后,蒙古宗王为了争夺继承权,引起了长期的军事纷争。从14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两百年间,察合台的封地(察合台汗国)分裂为许多互不统属的小王国和“地面”,相互征战。为了躲避战乱,人们纷纷外逃。其时的蒙古贵族是封建农奴主,他们大量掠夺贫民为奴,在自己的部落、庄园里从事劳动,充实自己的军队,刀郎人就产生于这些难民和奴隶。(在察合台时期,刀郎一词是集中、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。)他们不堪忍受欺侮,为了反抗压迫剥削和躲避战争的灾难,就逃到叶尔羌河下游平原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,聚在一起过着自由自在的迂徙流浪生活,于是就有了刀郎的称谓。

刀郎入反抗压迫,争取自由幸福的信念,吸引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穷苦人加入他们的行列,刀郎不断壮大。初时的刀郎人是蒙古杜格拉特部与维吾尔人融合而成,后来的刀郎人已并不限于某个民族的人了,而是各民族下层阶级的组合,并成了反抗统治者而自立的人的代名词。在漫长的岁月中,刀郎人在远离人世的荒漠旷野、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,或从事落后的农耕,与大目然作着不息的抗争,过着艰苦的生活。在闭塞的环境里,刀郎人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、语言、文化、艺术和心理特征。到清朝初年,已与其他维吾尔人迥然有别。此等回人,以迁徙为常,性与各城有异,已成为回子中别一种了(椿园《西域风土记》)。

阿瓦提县在叶尔羌河流域,叶尔羌河夏秋季节洪水泛漫,到处都是原始胡杨林和广袤的草地荒原。胡桐杂树,漫野成林,自生自灭,枯倒相积,小山重复其闻,多藏猛兽。水草柴薪,实称至足。(清朝肖雄《听园西疆杂述诗》)今阿克苏之西,地名树窝子,行数日程,尚在林内,皆胡桐也。(清朝吴其浚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卷三十五《木类胡桐泪》)便是对当时阿瓦提境内原始胡杨林的写照。20世纪五六十年代,人们还习惯地称阿瓦提县为树窝子。林中和荒野、河沼草地上有老虎、野猪、狼、黄羊、马鹿、野骆驼、猪熊、狐狸、野兔、野鸡、野鸭、大雁、鹤类等飞禽走兽,密林遮苇虎狼稠,幽径寻之麋鹿游。这样的地方,自然成了刀郎人狩猎游牧的理想之地。15世纪末,刀郎人就开始在今阿瓦提县乌鲁却勒乡等地及叶尔羌河畔生活,后来随人口的增加,逐渐向北扩散,并从事农耕生产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到顶部